观香之事

亲历故事返回首页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传闻向东厂那边有个村,村里有一个观香很灵的老太太,老妈便去观香问事。老妈要问的事,是我们家族里念念不忘的执念——寻找亲人。

这事要从上三代说起,旧社会时,太爷爷早逝,太奶奶独自带大三个儿子,算是很厉害的一位大家长。我爷爷排行老三,原本是教书先生,和大爷爷换了职,从军了,一路来,官运通达,位及团职。但战乱年代,各有立场,选择不同,自然结果也就不同。

那时爷爷的声名挺好,在家乡为官,都是父老乡亲们,比较爱民,据说,过年回祖宅,乡亲们都把红纸贴好,等爷爷提笔写对联,爷爷可以左右手写,那时也算风光。

爷爷出息了,接太奶奶去市里住,买房置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建立已是大势所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了,爷爷遵循他自己的信仰,一人随部队撤离,没有拖家带口,从此再不相见。有人说是去了台湾,有人说是埋名隐姓潜伏起来了。

那时奶奶才二十多岁,带着两个娃娃,我的大伯和父亲,可想而知,后来的日子是如何的辛苦。

爷爷走后,太奶奶便带领家族重返乡下,七十多里的路,一个小脚女人一天走了下来,很是需要坚韧和勇气的。为了明哲保身,大家长做出决定,市里的房产物业、贵重物品,一概不要了,地契文书尽数丢进粪坑里糟掉。

岁月向前,不惜过往。彼时,太奶奶的八个孙子和两个孙女正是童年时期,落后贫困,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那个年代都是一样的处境。

遇到荒年,颗粒无收,奶奶一个女人带两个毛孩子,揭不开锅,便带起两个娃准备去讨饭。娘家人看不下去,就把他们母子三人接回去了。自此父亲就在舅舅家长大了。

为了讨好大家,父亲从小拼命干活,小学只读了三年书,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勤快能干,生产队有多次从军、招工的机会,但是都轮不到他,大伯也是,勤奋有知识,却没有机会,只能随舅爷爷去当了药铺学徒。

再后来,那乱糟糟的十年来了,家族里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因为前期背景,造反派觉得家族里会私藏珍奇异宝,必须归公。其实,值钱的东西早早地抛弃了,搜来搜去,一无所获,那些人不死心,甚至在老宅里掘地三尺,终归不能无中生有,也只有作罢。

随着改革开放,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了。天道酬勤,大伯和父亲都挺直腰杆过上自己的好日子了。这时,寻亲这个念头再一次次被提起。

但凡有点关于爷爷的蛛丝马迹,奶奶他们都不放过,奔赴前往寻亲,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贫困年代,那些微薄积存,也一次又一次地寻找中被清空。但心里仍然期盼,希望能够找到爷爷,一家团圆。

后来县里政策扶持,给有这类关系的人推荐了工作,父亲进去一家制衣厂,家里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但奶奶的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了,是几十年隐忍的苦日子,让一个女人过早地苍老。奶奶弥留之际,仍然交代两个儿子,一定要找到爷爷,那怕是白骨。

在这执念的指引下,有求仙拜佛,也有占卜算卦,哪里有焦点便去关注哪里。只是,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没音信了。

那次母亲去问香,燃四根香,问爷爷能不能回,四根香燃着,香灰不散,直直地立着,如果香灰能靠在一起,便是相聚之兆。可是等了很久,香就那么直直地立着,没有要相聚的意思。看香的人说是在远方又成家立业,又有了子孙后代,那边和这边是不能相认的。感觉挺遗憾的,母亲想要再问关于爷爷的其他事时,那香灰就陡然倒下了,很是神奇。

母亲回去讲了观香的事情,之后家里人便少了寻亲的念想。

老父亲一生没有得到父爱,也许父子缘薄,也许是天意弄人。如今老父亲七十五岁了,爷爷估计早就是天上的星星了,寻无可寻。

上一篇:机缘

下一篇:夫妻相

请勿长时间阅读,注意保护视力并预防近视,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