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和已去世的婆婆间有一个秘密

亲历故事返回首页

窗外的世界经历一波又一波风雨的洗礼,天空一片混沌,一切融入灰濛濛的底色中,仿佛巨幅暗沉的老旧照片铺陈开来。

冷风呜呜咽咽地抽泣并不断洒落霏霏雨泪,粘在人脸上或脖间,让人不由自主打个冷颤。几只鸟雀甩落一身湿凉逃似地离场,空中回荡着声声尖锐的啾鸣,吐糟着东北的夏天如此不靠谱。

这期间天天实现人间理想的我,书茶享独闲的日子突然不香啦!心情莫名地失落、悲伤起来。脑海满满是对婆婆的回忆。

相似的天气,相近的心境,却不见相亲的人。

1959年身为公办老师的婆婆19岁,为逃离养母窒息的掌控,托人办关系以山东支边青年的身份奔赴到东北农场。在这片黑色的沃野上,她用66年走完从青葱少艾到白发暮雪的人生历程。

我心目中的婆婆干净利索,富有生活情趣。脚有残疾走路需借助拐棍的她,居住的房子窗明几净,床铺收拾得有种进军营的既视感。

一年中她会调换两三回家具或床的位置,几条颜色、图案不同却洗得褪色的床单会轮替更换,就连所有窗台上摆放的各种盆花她也会经常互换位置。

房前她或栽或种各种花,有红衣似火的美人蕉,粉面香腮的月季,展翅欲飞的蓝鸢尾,金绒球般的万寿菊,还有风姿楚楚的各色扫帚梅。

夏天,房后小菜园被她打理得郁郁葱葱,园中有她为孙辈栽种的沙果树、杏树。彼时,满树琼花,蜂鸣蝶舞,孩子闹,处处充满盎然生机,每每她会不由自主地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婆婆在当地人缘极好。她心灵手巧,厨艺精湛。同样的食材她做出的不光好吃,品相还好看。

就说包子吧!婆婆先切成细碎的小肉丁,再用佐料提前煨制,豆油用的是熟油。临包前还得点些香油。

包子蒸熟后白胖胖,一口咬下,香气四溢,勾得人口舌生津。早些年掀锅时,常有家长为自家馋哭的孩子来讨要包子。

年轻时她做的衣物和鞋子也深受大家的欢迎。那个时代不仅物质匮乏,交通不便,还普遍家里孩子多,工资捉襟见肘。自手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被大家贯彻到底。

当时婆婆干会计,公公是当地唯一的木匠,评定八级,山东的姥爷还总给她寄东西,她的小日子比一般人家滋润。

婆婆在坐月子期间翻看了一本裁剪书,此后摸索着做衣服。后来婆婆从山东背回当地第一台缝纫机,拉开帮大家做衣服的序幕,最多时晚上要做完五条裤子。直到乡亲们纷纷购置缝纫机后,这种情况才改变。八几年流行起,盘扣的线替隔肩棉袄,中山装这些样式复杂的衣服,多半是婆婆帮助大家做的。

同样做鞋,她通常在别人打袼褙或手工纳鞋帮、鞋垫时就做好了。窃门在于婆婆从不打袼褙,鞋帮、鞋垫清一色用缝纫机夯硬实。简直把缝纫机利用到了极致。

不少人在感叹婆婆头脑灵活的同时也跟着学这种快捷的做鞋方法。

婆婆这样能干,很难想象18岁前她不理俗务。小时生活在济南城,成长在富裕的商人家庭,从小养父对她宠溺。从上学到毕业后教书就是她生活的主题。

用她的话说,在东北生活,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实践多了天长日久也就做的像模像样。

最令人钦佩的是婆婆重视教育。那时代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回家批职工,能考上中专或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婆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她告诉孩子读书只有这几年的间,地可以种一辈子。她的宗旨是:能考上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供。

那时,婆婆家经济窘困。多年来婆婆轻微的跛脚因东北的寒冷和生活条件艰苦营养跟不上,严重变形,走路得借助拐棍。

她只能辞掉公职在家操持家务,公公的工资就是七口之家生活的唯一来源。每到年底还要给山区的爷奶寄上一年的口粮钱。这钱多是从三舅家或朋友间借的。

婆婆咬牙供孩子们在外地读高中的举措,遭受不少人的白眼。

实行家庭承包种地后,婆婆和干半辈子木匠的公公不会种地,又不发工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婆婆家成了榜上有名的困难户。体制改革让许多家庭对未来充满茫然和无助。

婆婆在众人犹豫开食杂店是否是条活路时,先一步开起小食杂店,让老实本分的公公养几头小牛,就这样苦苦支撑家中的花销。入不敷出时,好强的婆婆舍下脸面去东挪西借。人缘好这时发挥到关键作用。

为凑孩子们上学的生活费她把攒起的鸡蛋,园中的蔬菜、大部分豆油、白面卖掉。长期和公公在家吃盐菜、大酱、玉米面窝头,只有星期天孩子们回来炒菜才多放油。为了让孩子们多吃几口,吃饭时她借喂鸡、鹅走开,知道实情的二伯哥追在后面把掰开的馒头塞入她的嘴里说:妈,你也吃。

我进门后多次听到婆婆叮嘱当干部的儿女,乡亲们有困难能帮的尽力帮,帮不上的也要讲清楚,没有乡亲们的帮助她是供不出这几个孩子的,这是天大的恩情,千万别忘了本。哥姐们很孝顺都认真听进婆婆的话。

哥姐们曾多次感慨,他们比大多数同龄人发展的顺遂,得益于他们多读了几年书,母亲为之吃了太多的苦!

读书改变了哥姐的命运,从而改变家庭的命运,也找回曾经失去的尊严。

在去年阴冷的冬天,倾家族之力也没能使有基础病的婆婆躲过新冠肺炎的魔爪。

事后,我丈夫每天凌晨三点多才睡,每天暮气沉沉,拒绝与人交流。他的心上有个填不上的洞,他的人生只剩归途。

这期间他体重从167斤掉到142斤,总自责老人活着时做得太少,亲人聚到一块时,他言语中指责哥姐陪伴婆婆时间太少,大姑姐听后泪流满面,哥哥们脸色骤变,伤心地对他说:“妈是亲妈,我们也是妈的儿子。只是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做,你好好休息吧!”然后纷纷离去。

大家走后,我劝道:“家人都尽力啦!你不好受也不能折腾全家呀,要怪就怪病毒无情吧。”丈夫听后哭了。

女儿走到跟前对他说:“爸,你别伤心!我奶知道她今年走。”

接着女儿跟我们讲起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去年六月间,她堂姐带着一岁的儿子从北京回到娘家,女儿独自去大伯家看姐姐,也一块探望奶奶。

四世同堂啦!婆婆高兴,饭量也比平时大。

饭后大家逗着玉雪可爱的孩子蹒跚学步。女儿则陪婆婆在凉亭中聊天。婆婆关心女儿的生活,帮着参谋找对象的标准。聊着聊着婆婆就惋惜地说:“我是看不到你的孩子啦!”

女儿开玩笑地说:“奶,你可不能偏心,我还想让你给我带孩子呢!”

婆婆就说:“带不了了。我今年就得走,那边催过几回了。”

女儿急了:“奶,你说啥呢!又乱琢磨。梦到什么啦?”

这就得提到婆婆是那种爱梦魇的体质,她醒来后还能记住梦中的一些事。但往往梦中的事过于诡异、离奇。几十年来,家中人习以为常,认为是她思虑重的原因。

子女们总跟她说:“不要封建迷信,要摒弃恶俗,要与时俱进,要……”当过老师在千人大会发过言的婆婆,此后便再不当他们面讲了。

只有在我和女儿面前她才有倾诉的欲望。我们猎奇心强,当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在婆婆跟前长大的女儿还会不时问:“奶,这阵你做的什么梦?”

婆婆每天八点左右躺下,那天她睡下后,看到她的拐棍往若隐若现的圆洞处飘去。

她急了,心想没拐棍她没法走路呀!就上前一把拽住拐棍,没成想被拐棍拖了进去,来到很像小时候的街道,自己竟然和常人一样行走自如。

街上人来人往,有拉车的,有摆地摊的,还有挂幌的店铺……一切都是灰扑扑的,静静的没有声音。

她上前问路没人理会,仍旧各忙各的。许多人从她身边擦过,好像没人能看见她。她很困惑,只能像个旁观者四处闲逛。

她看到一些草房,有的要塌了,也看到一些石头建造房屋,门很破旧,婆婆心想:怎么还有这么穷的地方。

接着来到一片青砖青瓦的居住区,房子有些是二层建筑,门脸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婆婆脑中念头一闪而过一句话:房子高不方便,小院更好。

她继续走着,听到一阵孩子清脆的笑声,从一座门半开的院中传出,她寻声进入院子。

一进的院子内靠西厢房处有一青石桌,石桌周围摆放几个石墩凳子。院子里木质门窗、和家具都雕着花,有蝙蝠、莲花、谷穗。正房门口,三个大约八、九岁左右年的小孩,站成一排齐刷刷地看着她,两男一女,年画娃娃般好看。

婆婆急切地向他们问这是什么地方?他们不但不答反而跑开了。婆婆慌忙上前去拦,一下就清醒过来。

她摸索出枕边的手机,上面显示差几分凌晨一点钟。

后来,婆婆又陆续看到那三个小孩,每次都坐在电脑椅上,恹恹地看着她,前两个没说过话,最后一个对她说:“主人,你总不来,我们都病了,那房子是你父亲的福荫,我们住的名不正言不顺,承受不住。”

婆婆跟女儿说,她对那边很满意,以她的性格在哪过得也不会差。

以前谁来领她,她就在梦中跟谁打,醒后对其一顿大骂。谁也领不走,现在她开悟了,觉得一生圆满。那就顺其自然吧!

婆婆说起这些像往常在院子里莳花弄草般淡然。

“你像你爸嘴严,要是跟你妈说,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我可是个有脾气的,他们想批评我没门。”婆婆说完还呵呵地笑。

我和丈夫听女儿讲后就释然了。婆婆用如此心态面对人生注定的结局,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都说人生由欢乐和悲伤主导,两者交织间还衍生更多的情感来丰富人生的意义。当人生将要到尽头时,我们又会用何种情绪去面对呢?

窗外的雨依旧下着,在记忆中和婆婆一次次相逢,风提醒她来过,雨诉说她来过。

上一篇:乌鸦家中过,无灾也有祸

下一篇:母子缘

请勿长时间阅读,注意保护视力并预防近视,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