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米

亲历故事返回首页

五色米,通常由小麦、玉米、豌豆、红豆、高粱组成,也可由其它杂粮代替,就是五种粮食各抓一大把,混合在一块儿。

我们老家有个风俗,老人去世后,棺椁抬入墓坑,族中的长辈拎一袋子五色米,站在墓坑的一角,从袋中抓一把五色米,向空中和对面抛撒,对面站着的是墓中老人的儿媳妇们,她们正掀起衣裳前襟等着接五色米。

哪个媳妇接的五色米多,老人对那个媳妇家的庇祐就越多,下一代也更有出息。这是老祖宗传了几辈子的传统,一直延绵到今,据说很灵验。

张大顺家有兄弟二人,父亲生病去世时,他们二人成家已有数载,大顺家是一儿一女,二顺家两个儿子,最大的也就十来岁,最小的刚学会摇摆走路。

张父的棺椁抬入墓坑后,族里的张爷爷站墓坑的一角撒五色米时,大顺媳妇穿了一件前襟是拉锁的衣裳,撩起来,能托住不会撒;二顺媳妇穿的是一件带扣子的外衣,下边有一小截是对开的,撩得太往上,会露出里面的衬衣,往下吧,就兜不住抛撒过来的五色米。

所以,大顺媳妇的大衣裳襟把张爷爷抛过来的五色米接了一大抱,捂得严严实实,一熘小跑回了家。二顺媳妇没接多少,两只手捂着抱着,沿路又从指头缝里漏出了好些,跑到家倒出来只盖了碗底。

从那天起,二顺媳妇就对大嫂多了怨言和敌意,虽然面子上没带出来,但背地里没少说大哥嫂子一家的坏话,说他们接的五色米多了怎么样,一对木头人,连句囫囵话都说不明白,一个就知道抡着瓦刀砌墙,一个就会扣鸡屁股眼换钱,过年连给孩子做件新衣都扣扣索索的,哼。

二顺媳妇脑子活络,眼皮活泛,在农村的媳妇里确实是位挺出色的女人,爱说爱笑,走到哪儿,看见谁,都能拉上话,在村里挺有人缘。

她先是让二顺去城里打工了几年,手里攒了一点钱,看附近村里人慢慢盖新房的多了,就买了一辆大拖拉机,让二顺跑车,拉砖、石头和沙子,赚差价,后来手里余钱多了,又把车倒腾成解放牌的卡车。

那时候,村里人有辆卡车可不得了,活计很多,客户都是找上门让他拉货,包括政府修路拉水泥石灰沙石,都用他的车。后来,搞批发水果的、蔬菜的、建材、石料、木材,都用他的车,赚的钞票哗哗而来。

有句顺口熘,“方向盘一转给个县长都不换”,说的就是90年代初期做司机日子过得有多滋润。

二顺常去外地,见的世面也广了,常把城里的稀罕吃食和时新衣裳,以及最流行的小家电带回来给孩子和老婆。一家人穿得体面,吃得也好,还买了当时很时兴的彩色电视机,一村的男女老少都跑他家去看电视剧,像赶会一样热闹。

二顺媳妇靠院墙又盖了一间房,开了间杂货店,二顺就在城里的批发市场,拉回来城里人用的时新玩意和零食,小店里整日里挤满了来买东西的客人,不只本村,就连邻村的人跑好几里地都要到她的店里买东西。那几年,二顺媳妇数钱数得眼都笑开了花。

谁家不说他们夫妻俩能干,会赚钱,能持家,有本事,把他们俩夸得天上有地上无。

看店有时无聊,二顺媳妇又支棱起两张牌桌,吆喝着邻居们来搓两把,店也看了,生意也做了,也玩了,三全其美。

不过啊,凡事有利也有利弊。有时两个儿子放学回来,正赶上二顺媳妇打牌在兴头上,杠上开花,自摸胡,手气正好时,就顾不上给孩子们做饭,有时让孩子们泡碗方便面,吃几袋零食了事。

对隔一个月轮到她家住的婆婆,她根本没心思管,有时赶上卖豆腐脑的,就给她买一碗,赶上卖凉粉的买一碗,或者冲一袋豆奶粉当一顿饭。

照顾过老人的都知道,老人愿意喝稀软的饭,在我们那里,一碗面煳汤,小米粥,细面条,是老人的最爱。

可二顺媳妇自己和孩子吃饭还是凑合一顿是一顿呢,哪有耐心和时间为婆婆熬粥做汤呢?老太太早年间害眼疾,眼神不大好,走路要摸着墙根,常常饿得摸到灶屋点火烧柴煮粥喝。

有一回,下雨天,小院的青石板长了青苔,老太太不留神滑了脚,摔倒了。这一摔不得了,把骨盆摔碎了,70多岁的老人躺在床上起不来了。

大顺媳妇实诚厚道,对老人照顾得很熨帖,有时间也有耐心给婆婆做粥熬汤,擀碗手工面,一天三顿热汤热饭端到床前,一口一口喂。

还找了专治跌打损伤的老中医买了膏药贴敷,熬了中药汤剂洗浴。

老太太在大顺家过得挺舒心,也自在,孙女孙子放学回家,还给她按摩,讲笑话,逗奶奶笑。

轮到二顺家,就不行了,二顺开车忙,三天两头不着家,二顺媳妇忙着开店,忙着打牌,没有闲功夫照顾她。

还是照旧端碗饭往床头一放转身就忙去了,老太太下半身动弹不得,只能勉强扬起上半身,随便扒拉两口,热不热凉不凉地也顾不上了。

没多少天,老太太就饿得骨瘦如柴,脸色蜡黄。那一日大顺的女儿放学回来看奶奶,正碰上老人艰难地往嘴里扒拉早就没热气儿的饭,难过得哭了,央求她爸妈把奶奶接回了家,别让奶奶再受罪了。

二顺媳妇乐见其成,欢天喜地像送神一样把婆婆送出了门,二顺回来后不过意,去了大顺家,表示以后老人跟着大哥过的话,他一个月出200块钱。

从此,老太太就长住在大顺家,慢慢地身体居然将养好了,拄着拐杖能下地在院子里活动了,晴天,大顺媳妇还骑着三轮车驮着她赶集看戏逛庙会呢。

就这样,十几年的日子在指头缝里悄悄熘走了。日升日落,岁月如树叶一般稠密,各人种各人的因,也收各自的果。

二顺的两个儿子从小跟着母亲,耳濡目染地也迷上了打麻将,一饼二条东风,打牌打得很熘。玩的地方耽搁得时间多了,学习用功的事儿就淡了,慢慢地看书本越发厌烦,打牌到深夜都不觉困,越打越兴奋,可捧着书看不了5分钟就点头如捣蒜。所以,两个儿子都只勉强上到初中毕业,就死活不上学了。

不上学之后两人先是在村里逛荡了几年,也跟着父亲跑了几趟车,但觉得开车辛苦,到点吃不上饭,窝在驾驶座上睡觉不舒展,哥俩都不愿接父亲的方向盘,后又前后脚跟着亲戚到南方打工去了。在流水线上做普工,小区里做保安,辗转了好几个厂,在哪都待不长久,屁股没坐热,听说哪个厂福利好工资高,就往哪儿跑,转了几圈发现,哪都差不多。像他们这种没学历没技术又吃不下苦受不得累的人,工资底薪基本都一样,大差不差。

跑了几年,也就挣个肚圆,顾了自己的花销,没攒下什么钱。老大明白过来得早些,老老实实跟着父亲开起了车,算是子承父业,学了一门技术,虽说苦点累点,但收入有了保障,后来娶妻生子,过上了安生日子。

二顺跑了20来年的车,身体落下了不少毛病,一是胃病,稍不注意胃就疼得冒冷汗,还经常泛酸水,恶心;二是久坐,得了腰椎间盘突出,天阴下雨,疼得直不起腰,下不了床。大儿子接手了车,二顺带着他跑了一年多,路线跑熟了,就安心交给他,回家养老了。

小儿子还混在外面,浪荡了一年又一年,快30岁了还没成家,相亲的姑娘一听他没个正经职业,手里也没攒下多少钱,县城的房子也买不起,起身就走人,连句客套话都懒得和他说。

再瞧大顺家,好光景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大顺也去南方打了几年工,回乡后看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的老年人种不动地,只能闲置着,就买了犁地的机器,承包了40多亩地,农闲了在周围的村庄掂瓦刀打零工,虽说收入不丰厚,但顾住一家子的吃喝不成问题。

两口子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视,孩子们说要买学习资料,哪怕手里只有5块钱,也会不眨眼地递给他们。

孩子们都很争气,每次考试都能拿回奖状,他们家堂屋的那面墙上,贴得最多的就是两个孩子的奖状。

那两年,会报喜的喜鹊常常叽叽喳喳落在他们家的树上,先是女儿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大学,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邮递员把通知书送来的那一天,轰动了一个村,把大顺两口子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不到两年,儿子又被上海的交通大学录取了,更轰动了,就连乡长都开着小汽车亲自过来道贺,还送了10000元赞助费,并鼓励他好好学习,以后有出息了,别忘了回报家乡。

女儿大学毕业后,回来在城里的高中做了英语老师,工资高,待遇好,老公是同事,教物理的,夫妻相合,琴瑟和鸣。

儿子毕业后回到省城,就职于一家研究所,娶了城里的姑娘,日子过得蜜里调油。

二顺媳妇看看侄子侄女,再看看自家的两个不争气的儿子,又想起当年公公去世时,她接五色米接得太少了,老爷子只保佑大儿子家,不庇护二儿子家,偏心。

她特意买了一件大围裙,擎等着婆婆归西后,多多地接五色米,以保祐她的儿子能早日娶上媳妇,再生几个有出息的孙子。

可乡亲们却说,这是大顺两口子数年如一日孝顺老人积的福报。人到那一世,昏暗漆黑,活着尚不能有什么大出展,化成一捧土反倒有神力护佑子孙了?人在做,天在看,人这一辈子啊,所有的得都是往日所做的回流。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还是多行善,少做恶,方能惠及子孙。

上一篇:月下姻缘一线牵

下一篇:都说十个螺是享福的命

请勿长时间阅读,注意保护视力并预防近视,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