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签改命
亲历故事返回首页
八十年代中期,市里的各大厂刮起了接班风。老李的父亲五十多岁,在某轴承厂上班,按政策可以提前退休让儿子接班。一得到这个消息他就立马请假坐火车回三百多里远的盐碱地老家报喜。
老李兄妹三个,他排老大,下面是妹妹、弟弟。彼时老李二十八岁,已婚育有俩女儿,分家住在另一处宅子。所以他父亲就理所当然的把他排除掉了。回家后直接给自己小儿子说了去接班的事。泥腿子换成工人,搁谁不高兴呢?更何况像他们这里是盐碱地,种啥庄稼都收成欠佳。小儿子欣喜若狂,满村子跑着和大家分享他的快乐。
没多久老李也知道了,他心里有点怨恨父亲。不管咋说自己是老大,啥事都有个先来后到,再不济也得有个公平竞争,哪能像现在这样把他撇过去直接指定弟弟?于是就去家里和父亲理论。老李当年曾被推荐上过高中,他父亲却是连小学都没毕业,老李的一番摆事实讲道理把他父亲整的哑口无言,思索半天后说:“既然要公平,把你妹妹也算上,那就抽签吧,你们三个谁抽到最长的签谁去接班。”
老李非常幸运的抽到最长签,回到自己的小家安顿好妻女就去厂里报到。谁知到厂子才晓得接班是有要求的:一是年龄十八至二十二岁;二是身体健康;三是未婚。这三条老李只有第二条符合,老李在人堆里踌躇着不知该怎么办,后来听见有人对话:“我家孩子小,才十四岁就死活不愿上学,那就趁着这机会让他上班拉倒!”另一人说:“那他年龄不够咋办?”这人低声说:“改!活人能叫尿憋死。”老李一听顿时茅塞顿开,大步走到报名处报上姓名。人问:年龄?答:二十。随后那人看一眼虽瘦小但很有精气神的老李不问话直接在身体健康和未婚两栏划上对勾。从此老李成了一名工人。
有些东西看上去很美,比如镜中花水中月,老李的日子也是如此。上班后,每年农忙都要回家,夏收秋种的两头跑。村里人只见他穿戴干净整齐,给家里老婆孩子买这买那。都觉得老李的日子过得好。
这样坚持了七八年,中间老李又添了两个儿子。有天老李突然不想折腾了。回趟家搭功夫,搭金钱不说,关键是他老婆大字不识一个,光地里的活都干不完,更别说辅导四个孩子的学业了。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谁不巴望着孩子有出息,可这样的条件孩子能学成啥?和老婆一商量,田地让别人种,多少给点租金就行。然后把院门一上锁,一家六口都进了城。
那时候各单位的房子是分配制,需要论资排辈。双职工尚且安排不了,像老李这样的单职工更是想都不要想。他就在厂子附近的城中村租了两间房,一家人算是有了落脚点。好在厂子大,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厂里有自己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并且师资力量雄厚,每年在市里升学率名列前茅。老李的孩子作为工人子弟沾了这个光,都顺利进了各班级,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以后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老婆也在城中村摆摊卖菜补贴家用,老李下班就去帮忙。
忙忙碌碌中,不觉到了零三年,市里第二批经济适用房交工售卖,就在轴承厂附近。房子每平方均价五六百元,一套八十平划下来不到五万元。而同期的商品房每平两千多元。这样的好事,致使只要是符合条件的人都疯了一样四处挪借买房。老李一咬牙,贷款十五年买了一套。
总算有自己的家了,老李干劲更大了。可是受大气候影响厂里的经营却越来越惨淡,工资从越来越少变成往后拖,一拖就是两三个月不发。而他的两个女儿先后考上大学,需要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老李坐卧不宁。思量几天,跑回老家把房子卖了。他老父亲不理解他的苦衷,以为他是要和老家断来往,就以老两口过不到一块为由,让老李把他母亲带走养老送终永远不用回来。搞得老李欲哭无泪只得带母亲回城。
苦熬两年,老李始终下不了决心辞职。但厂里的日子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减员增效,改制,搬迁势在必行。
终于在国资委的督促下,厂里出了买断工龄和入股安置的政策。老李的年龄在厂里也没有优势,自己手里也没钱入股。算算工龄差不多快二十年,已超过最低十五年的养老金要求,以后老了有个最低生活保障,就拿着买断工龄的两万六离开了工厂。
等我认识老李时已是一八年,我在一家商贸公司当开票员,他来这里应聘送货员。有次领导让给大家买保险,让我收集他们的身份证信息,当我登记到老李的身份证时不由脱口而出:“李师傅,没想到你好年轻哦!”老李微微一笑:“小王,实不相瞒,我实际年龄比身份证上大八岁。”
于是我知道了老李的故事,问他后悔吗?老李摇摇头说道:“苦了我一个,幸福四个孩子,他们一个研究生,三个大学生找的工作都不错,值了!”
上一篇:桃花债
下一篇:他说爸爸身上跟着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