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了好运的父亲
亲历故事返回首页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心里颇纠结了一番,父亲的命运被改变之初是被迫的。后来想想,父亲一辈子顺风顺水也算交了好运,心里就坦然了。
父亲出生在上世纪四六年的豫西小山村农民之家,那里丘陵遍布,平坦完整的地块不多,基本都是有坡度的耕地,属于看天吃饭。再加上大环境不好,父亲长到十八岁,能吃饱饭的日子屈指可数。
在他十八岁这年,乡里接到要征收十六个义务兵名额的任务。对于这个穷乡僻壤,人们对当兵并不积极,觉得舍家舍业的出门在外几年,既音讯不通又前途渺茫,还不如在家安生。虽然也吃不饱饭,但落个互相能照应也是好的。再说了,之前去当兵的人几年后还不是回来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修理地球。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村支书开会通知家里有适龄青年报名参军时,好多人家的儿子都在一夜之间失踪了。他们要么去了远方的亲戚家,要么藏到未婚妻家。总之,有办法的都藏起来了,只留下像父亲这种又穷又没有门路的。据父亲说,当年乡村里流行给孩子订婚,不太差的家庭,孩子一到十八岁就有媒人登门提亲。
我父亲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四个妹妹。这样的大家庭,在凭挣工分吃饭的时代里,奶奶爷爷加上父亲才三个劳动力,一家几乎都是张嘴等吃饭的,可想而知日子会过成咋样。寅吃卯粮,年年欠队里,奶奶家成了村里有名的破落户,实实在在的贫下中农。
既然人都不愿去当兵,那么村支书就从等待人自觉报名变成主动出击征收,毕竟上级交代的任务总得完成。
毫无悬念,父亲的名字被村支书钦定为必走名额。
奶奶知道后,跑去村支书家好话说尽,希望他看在同门同族的份上放父亲一马。但村支书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奶奶只好使出农村妇女善用的杀手锏——撒泼打滚。但这一招刚出,村支书立马勃然大怒,他指着奶奶的鼻子说:“今天,你就是铁脑袋、铜脑袋我也要在上面钻个眼!你儿子必须去部队,没得商量!”
几天后父亲一批十六人穿着新军装,辗转汽车火车多次后,最后被分到东北某部队通讯班。长到十八岁,只上了五年学的父亲从此开了眼界,对人生有了全新认知。在这里,不仅学会了普通话,掌握了不少技能。还体会了什么叫天寒地冻,什么叫地大物博,什么叫一人吃饱全家不饥。
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奶奶在家一想起自己的大儿子远在千里之外就泪水涟涟,偶尔收到的只言片纸又因不识字而大打折扣。
父亲念及奶奶的不容易一到三年就回了家乡。
当时全国上下正在搞兴建水利的大工程,父亲回来后就投身热火朝天的水库建设,挽起裤腿站在河里淘沙,一淘就是两个月。
忽一日,有人从公社捎信来说,父亲这一批退役的士兵国家要包分配,让赶紧去公社报到。
等父亲在工地收拾停当请完假赶到时,分配方案已敲定。有六人留在本省本县,另十个人分到北京。父亲是去北京的那个十分之一。
也许命中注定,奶奶和父亲的母子缘只能是:她站在原地,望着儿子的背影一步一步走远。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重复这个场景。
父亲到北京后和他的九个战友被分到某个石油系统成了一名工人,攒了四年钱后,已是大龄青年的父亲请了假揣着钱回到老家。但找媳妇依然困难,成分好的家庭谁也不愿意让女儿嫁到这样的家庭,穷不说,男人还在外地指望不上,嫌弃负担太重。最后能干的媒人从南面二十多里地远的地方找了富农出身的母亲,俩人互不嫌弃就成了婚。从此以后,他们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记忆中父亲就像候鸟一样,每年从北京回老家,待上十天半月就走了。
时间的车轮不停向前滚动,到了1982年的春天。父亲第N次走进他们单位的人事部,打听有没有人要对调工作的。这几年,一同进京的好几个战友都想办法回了本省,有长年请病假的,有假工伤的,各种各样的理由五花八门,只要能呆在老家还能领工资的都被人用尽了。
人事部主任看见父亲挥了挥手,意思是没有。见父亲要走,突然又想起什么,叫住父亲说:“你问一下对面正打电话的办事员小李,前几天好像你们省某阳市有个年轻人急着想回京。”父亲一听赶紧候到办事员桌边,等办事员忙完电话一问果然有这事。虽然某阳市离老家还有点远,但总算是能调回本省,父亲已是喜出望外。
确定父亲同意后,对调工作开始按流程一步步进行下去。
两个月后,父亲接到调令赶往某阳市去走手续,见到和自己对调的年轻人,小伙子说一人在这儿苦苦盼了好几年,不敢恋爱,不敢结婚,害怕回不去北京和父母团聚。他激动地说父亲是他命里的贵人。父亲平淡回应说,“不要这样说,我们只不过是互相成全罢了。”后来上班后,从同事口里得知那个对调的小伙子,父亲是北京某化工设计院的院长,按说是有点人脉的。但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人人都活得规规矩矩。
父亲在某阳市这家国企上班后,勤勤恳恳,珍惜着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俗话说好事成双,四年后,国家出台农转非政策。父亲所在的单位有幸榜上有名,经过一系列去老家走访,调查,审核等程序后,我们全家也从农村来到城市变身为吃商品粮的一员。这个事情在当年的老家很是让人眼热了一阵,都说父亲家的族坟冒青烟了。
如今七十多岁的父亲,天天陪着母亲在公园散步,聊天。有时还会拿着智能机和他的老战友视频通话,日子过得简单充实。他常感叹的对我说,如果没有当年的强制去当兵,如果没有他当年的坚守,如果没有好政策,现在的他会像老家的同龄人一样,落寞的在村子里追逐着太阳一天一天等着天命的到来。
上一篇:子孙缘
下一篇:报仇的猫头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