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低的王嫂

亲历故事返回首页

晚上散步的时候,本小区几个妇女大爷碰一块了,然后大家围绕着小区里的小湖,一圈一圈边走边聊。

有人说,一个女人等于五百只麻雀,那这几个女人就是几千只经过风风雨雨见过彩虹的麻雀了,你只要想挖故事,怎么的都会挖出故事来的。

现整理几个适合我们这里口感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一、火焰低的王嫂

王嫂说她小时候就火焰低。

以前乡下不通电,太阳落山时乡村到处都是阴暗的角落,她经常稀里煳涂在阴暗的角落丢了魂,回家倒床就睡,接着就是发烧或沉睡不醒,然后她妈妈晚上关门的时候就会留一条缝。一条缝只是贯用语,相对于全开门来说,大概30度左右的“缝”吧。到夜深人静时,妈妈就用手拍着床沿,边拍边轻声细语:某某呀,你在哪吓(he)着回来呀,晚——咯。“晚咯”的中间拖有几个字的音节,且喊魂必须要喊名字的。丢掉的魂听到妈妈在喊她,她就会顺着声音回家,然后与自己的身体合而为一,这样就好了。

王嫂说她的小时候都是妈妈拍着床沿一路长大过来的,笑言床沿都被她妈妈拍得差不多骨折了。

喊魂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法,但只能用在小时候,长大以后吓着了,是用三支筷子来解决的,就是把三支筷子捏在一起立在大锅里给她出吓(he)。以前乡下都是大锅,其实用碗也行。“出吓”是我们这边的方言,确认是哪一方“客”,再把“客”送出去。

具体说来就是大锅里放些清水,然后三支筷子的大头朝下,手捏着直立锅底,再一遍遍逐个轻声喊一声家里已故的亲人。比方说“女老太,是不是您摸了她的头?拿筷子的手就松开。”如果这时候筷子倒下,那说明不是这个女老太吓着她或是摸着她,就可以依次喊下一个亡亲了。如果喊的是男老太,手一松,三支筷子就笔直站在锅底,一站就是半天,那就确定是吓着了。等到三支筷子自动倒下,再看筷子倒向哪一方,如果筷子倒向东方,那就是男老太在东方,确定无疑是男老太摸了她的头。这时候把锅里水舀一碗起来,加一些米和茶叶一起倒出门外,就表示送“客”。回来再用稻草芯(以前多用稻草芯绑东西)把三支筷子在中间绑起来,然后把绑好的三支筷子向着东方抛地上,再在丢魂的人的床头边选一个不易碰到的角落,把碗反扣在绑好的三支筷子上,放几天不动就可以了。

这种做法说起来有点像清明冬至有人家带三碗熟食上坟祭祖,祭完后将碗连同熟食反扣在地上一样。说起来有点不近人情,就是断了那边的“人”对阳间的念想,各自安好的意思吧。

可能有人疑惑亡亲也是曾经的亲人,为什么要吓(打扰)家里人呢?

有两种讲法,一种是亡亲放不下家里的亲人,出于保护,有时急中生智“拉”一把,只是火焰低的人身上的阳气不足,在阴暗偏凉的地方被另一个维度的亲人触碰时,就抵御不了触电般的冷性“爱抚”。火焰高的人感觉不到,自然没事。另一种是那边的“人”有所求,有所求可能也有来自外族,如果是外族那就太广泛了,不是一般家人出个吓就能搞定,必须另请高人。还有就是吓很了,三支筷子也解决不了,也必须另请高人。

回过来再说王嫂长大以后受吓的事。

王嫂嫁到婆家,公公婆婆都会这一招,祖传下来的手艺。王嫂的亡亲有时少不了对她的“爱抚”,她公公婆婆就是用三支筷子,一出就好。

二十三岁那年,她丈夫出门打工去了,她自己在家带着两岁的女儿。婆婆家很近,她常常一手牵着女儿一手端着饭碗,出院门拐个墙角走几步就到婆婆家。

这天下晚,太阳刚落山,王嫂就端着一碗稀饭带着女儿出了院门,女儿一蹦一跳的,甚是可爱,为了表示自己长大了,她脱了妈妈的手,且咿咿呀呀唱着外语歌曲走到前面。

王嫂碗里的稀饭随着脚步的频率一浪一浪的,像要浪出碗外去会情人。王嫂哪同意让其外浪,要浪就在我碗里浪,或到我肚里浪。于是走到墙角处的一棵桃树下,她停下脚步,允许碗头上的一层稀饭先行一步到肚子里浪。稀饭从进口处“唏哩唿噜”拥挤着刚进入“隧道”,她的左肩膀勐的挨了一巴掌,吓得她全身一颤,不自觉的惊叹一声“啊切”,惊得稀饭在“隧道”里勐一回“身”,差点原路返回。

王嫂惊恐间一回头,原来是她的二小叔路过跟她打招唿。

她赶紧拍拍自己的胸口,安抚自己快要出窍的惊魂,也安抚食道里受惊的稀饭。

从婆婆家回来她就带着女儿上床了,却觉得头晕目眩得厉害,并且还发着烧。

第二天她没能起床。

婆婆大半天没看到儿媳妇跟孙女,就过来瞧一瞧,见门还是关着的,她婆婆一惊,赶忙伸手拍打着门,叫着儿媳妇的名字。王嫂硬撑着爬起来开了门,但不能睁眼,不能说话,一睁眼一张口,肚子里就翻江倒海,人就像一滩稀泥直晃荡。

王嫂白天不发烧,但一到下晚烧得厉害。她婆婆立即给她出吓,但三支筷子一次次倒在锅里,这说明不是吓着的。于是请来村部医生吊了两天水,但还是一点作用没有,到了下晚又发烧。半夜她昏迷不醒,女儿从床上掉下来,号啕大哭,她也不知道。

她婆婆又叫老伴再给她出吓,想着男人阳气足,有煞气,或许能出得了。可惜祖传的玄文化手艺到这里无济于事。又赶紧送到县医院,发现抽出的血是紫黑色,医生说病人很危险,但一通诊断下来,又断不了是哪里出了问题,只能建议到大医院去。

血是紫黑色,一到下晚就发烧,凭这两点,她公公猜到了大概,应该是吓很(这里是“厉害”表程度的意思,下同。)了,三支筷子不能当令箭了。于是决定先回家请高人试一试。

此高人是一个老太太,进屋一看,说是吓很了,得赶紧治,要不然掉了的魂在外时间长了就长毛,那麻烦就大了。老太太叫装一碗满满的米,用王嫂的贴身衣服包好,然后对着这碗米念了一套经。念完经,将这碗米放王嫂的头下枕了一夜。也有的枕几个夜晚,但王嫂说她就枕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打开那碗米,原来满满的米已经折(she)了一大截。米折得很,说明吓得就很。后来她婆婆用这碗米煮了稀饭喂给王嫂吃,这天下晚她就没再发烧。

隔天早晨,王嫂从深度昏迷中慢慢清醒过来。

再隔天早晨,王嫂虚弱的身体慢慢能支撑自己起床了。

然后,然后就回到原来的样子。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王嫂的老公公晚年身体欠安时,就教会了自己的儿子给儿媳妇出吓。王嫂说她丈夫比老公公还细心,筷子倒在半夜,他就半夜开门去掐稻草芯绑筷子,每个细节都亲力亲为。

前几年王嫂一家随着进城大军也搬到城里住家了,现在的王嫂是五十多岁的王嫂。城里的夜晚灯火通明,虽然不是强光,但比起乡下黑黢麻煳的夜晚,王嫂受吓的情况好了很多。前几年一直相安无事,但在去年年底的一个晚上,她和老公散步的时候,看对面有一片小竹林,老两口就走过去站在竹林外(没进竹林)瞅了一会,回到家王嫂觉得不对劲,没洗脸没洗脚就上床了。她老公问她怎么啦,她说难受,然后叮嘱家人别打扰她就睡下了。

她老公心细,想到冬至没给岳父母上坟,因为疫情去不了,于是赶紧拿来三支筷子试试是不是岳父母,果然三支筷子站得笔直。他岳父母冬至的存折上没进账,找到城里责备自己的女儿来了。她丈夫边出吓,边说明缘由,边许下承诺:外公外婆(随孩子称唿),冬至时疫情严重,去不了,本来想着过年回去给你们多烧些钱,既然你们现在找到城里了,那我明天晚上就给你们办好,现在已经晚了,买不到东西,办不了,你们俩老别见怪,多多保佑xx吧,明天就给你们办好。

第二天清晨王嫂起来向往常一样忙东忙西,跟个陀螺似的。

既然承诺了就必须要兑现。第二天晚上,王嫂丈夫在城里找了个清净的地方,将黄纸冥币分两堆,用一根树枝各画一个大圆圈,点火燃烧,并喊那边的两老拿个袋子上来装钱。快烧完时,再用树枝在两个大圆圈上交叉划两下,这叫开门,要不然两老怎么进去装钱呢?

王嫂说自从搬到城里后这事少多了。可能是有灯有车的地方犹如白昼的缘故吧。

王嫂还说她父母亲和她小叔走之前,都在下半夜两点左右站她家院子里叫了她两声,她没答,因为她知道自己火焰低,这个时间点要是应声的话,非出大事不可。

她知道她的亲人时日不多了,远行之前还到她这儿来打声招唿。但她也只敢在心里回应。

二、胡老太太收魂记

上面的故事是王嫂亲历,下面这个故事是王嫂讲述的胡老太太的亲历。

胡老太太的女儿和王嫂是同龄人,嫁在同一个村。王嫂二十三岁那年经历的事,后来请来的高人就是胡老太太的女儿给指点的,胡老太太当年的遭遇比王嫂还要棘手,能化险为夷就是出自那高人之手。

王嫂只晓得大概,有的细节不是很清晰,我也只能根据王嫂的讲述给大家一个故事梗概。

胡老太太当年也不是很老,家务事都是她一手操持。村庄不远处正在修建一座大桥,胡老太太几乎每天都去那座桥下洗衣服,那儿原来就有一个洗衣埔子,一个村庄的衣服都在那儿变干净了,有时还要排队。胡老太太舍不得浪费时间在那儿排队,有那功夫排队不如在家多干其他事,所以她一般是起早去那儿洗衣服,常常是她洗好了一桶衣服晾一绳子了,人家才陆陆续续去排队。

这天她像往常一样起早在大桥下洗衣服,却听到有人叫她两声,她以为是村庄里有人来排队,就边擀衣服边答应了两声,手上的一件衣服洗好后,她转身放桶里,顺便看看是谁也来洗衣服,却不见一个人影。她没多想,接着洗衣服。可到下晚时胡老太太开始发烧了,身体越来越不听话,哪哪都不听大脑使唤,只有上床休息。

这一躺就迷迷煳煳睡着了,这一睡就不吃不喝不醒了,任你怎么喊,她都没反应。到医院也查不到任何名堂。

王嫂的公公婆婆也被请去走了一趟,看看胡老太太是不是吓着了。但道行太浅,够不着这魔高一丈,建议请高人。

胡老太太的一对儿女几番打听才请到上文里提到的高人。

高人过来一看,那就是“道高一丈魔高一尺”,胡老太太的魂困在桥下已经长毛了,像毛冬瓜一样,如果再拖晚些,毛长深了就没得救了。

高人坐在胡老太太身边嘴不停地念经,胡老太太的女儿按照高人的指示,拿一件胡老太太的贴身衣服绑在家里的大竹丝扫帚上,太阳落山时,和弟弟一道悄悄的来到桥下,由女儿拖着那把大竹丝扫帚,一边拖一边喊着妈妈回家,一直拖着喊到胡老太太的身边。

胡老太太不吃不喝昏睡几天终于慢慢醒过来,那感觉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八十多岁了,身体还行。

王嫂家和胡老太太家算是渊源颇深,当年王嫂的公公婆婆种下指点的种子,胡老太太躲过一劫,后来胡老太太的女儿摘下指点的种子,帮王嫂从危境中突围,善行的良性循环吧。

王嫂听说那座桥快要完工时,是要找人“坐蹬”祭桥的,本来抓住了胡老太太,没想到给高人破解了,救了胡老太太一命。

我听得鸡皮疙瘩掉一地。还有这样的说法?

王嫂说:你没听过以前有个新娘子一句话救了自己的故事吗?

王嫂说了故事梗概,我在记忆里一个劲儿的翻找,有印象却又不明确。回家拿起手机找度娘,还真找出来了。可能有的人跟我一样,尘封了这个故事,下面贴上供大家开启记忆大库。

本土作家王玉兰在小说《悠悠蚌蜒河》中曾写到类似的情节。

从前有一个地方造了一座新桥,怎么也完不了工,造桥的工匠知道,不献祭是不行了。

这一天,正好桥合拢了,来了一个回娘家的小媳妇,刚刚走到桥头,造桥的工匠就跟她打招唿:“新娘子回娘家呀?”

小媳妇随口答应了一声:“是呀!”

工匠在旁边说起了“鸽子”:“新人走新桥,满意经常跑。”

小媳妇一听,知道着了工匠的道,连忙把手上的镯子除下来扔进河水里,朗朗地回了一句:“新人走新桥,拿钱买路跑。”小媳妇飞奔回家,再不搭理工匠。

工匠回家当晚就死了。

后来他的家人去“关亡”,说他天天抱着桥桩,不管起风下雨。

祭桥拿什么人去祭呢?一般都是女人或孩子。因为男人火光高,不容易拿得住。如果工匠决定了献祭的人,却拿不住被破了法术,就会报应在自己身上,自己死了去献祭。

不要较真哦,当个故事看好了。

篇幅有限,我们下次接着讲。

上一篇:偷寿

下一篇:差点被配阴婚的女孩

请勿长时间阅读,注意保护视力并预防近视,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