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寿
亲历故事返回首页
在我农村老家一直传承着偷“寿”这种习。说是偷寿,其实就是有寿庚的老人死去,去吃席的人(也叫白喜亊)把死者家的碗或酒杯拿回自家,主人也是心照不宣,故名偷寿。
在过去人都很穷,一个碗一个酒杯在家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眼睛盯着的不再是碗杯了,而是考究死者的寿命长短了,过去偷寿家中老人小孩都有份,现在只帮小孩偷了。岁数越高,大家偷得越欢。
小时候就听老人讲:“每场白席第一个偷寿的人,真能偷到寿庚。”因此,人人都想做偷寿第一人,真的假的无人考究,反正偷得不亦乐乎。
一直在父母胳肢窝过日子的我,婚后也得入乡随俗,不得不背负风俗和礼节负重前行。
记得在八九十年代,大家都刚解决温饱时,谁家有什么事,左邻右舍都主动过去帮忙,有老人驾鹤西去,就更不用说了,庄上人借故瞧老之名(拜已故老人),人人争先恐后争做偷“寿”第一人。每个庄上都有几个爱占便宜又贪得无厌的人,对他们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给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偷上几个,来壮大家里碗军数量。就这样,往往主人家一场丧亊办下场,要买好几波碗杯,这些都是要拿真金白银来买的,主人虽然心痛如绞,但谁家碰上这事都得这样过,主人也只得翻白眼看着,等下次有机会轮自己来大显身手,给你来个照葫芦画瓢,让你也放放血。
在我结婚前,老公和兄弟分家,主动提出只要两间破草屋,其它物件一样没要。分家后,便从锅门口一一置办起。因为老公有点小讲究,所置办的东西还算新潮,饭桌上的一套餐具,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精致的。虽然那时我们家很穷,但我们也都不希望那些粗糙的大碗来融入一体,嫌弃会把饭桌上弄得没品味。但每次偷寿我也跟风,看人都偷手也痒痒,索性每次就选择小巧玲珑的酒杯下手,有口袋往口袋一放,好省事,不需要到哪手里总拿着大碗,不然一放手就被不知情的人顺手带走。后来有了小孩,带孩子吃白席,就把酒杯交给孩子拿着。一开始孩子不愿拿,我就故做神秘地小声说:“偷回家给你爸喝酒用。”那时我认为孩子小,没必要和他说个子丑寅卯,已至于后来做了整场唯一的偷“寿”人。造孽!
那是在一九九三年快年底了,我的邻居三哥,才三十几岁被大货车撞死,我带着虚岁只有六岁的小儿子去吃白席。因为那时农村没有幼儿园,小孩都是到年龄直接上一年级。从来没偷过“寿”的儿子,吃席回到家,居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酒杯,还很得意地跟我说:“我偷个酒杯给爸爸喝酒。”一句话惊得我背嵴发凉,心头瞬间被乌云笼罩。
三哥这种情况,肯定是没人偷寿的。殊不知我这傻儿子,居然做了第一个偷“寿”人。还真是不做则己,一做惊人。我只能默默地祈祷不要灵验。但天不随人愿,越是担心什么,现实就来什么,隔年孩子他爸因心梗给三哥作伴去了。
是福是祸既然来了,我只得面对,我没有一蹶不振,我要给俩年幼的儿子撑起一片天,要带着兄弟俩走出荆棘丛生羊肠小道,让他们有个朗朗人生。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当初我没有给孩子“偷”的榜样,或好好跟他说该做的不该做的,或许就不会有我的不完美人生。这也是我的言传身教带来自食其果,希望也能给世人敲响警钟。
你要问我偷“寿”灵验与否?我也无法准确回答,我只能告诉大家,故事情节是真实的。
上一篇:凶楼
下一篇:火焰低的王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