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可量,不如自在
亲历故事返回首页
“秋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秋风即使带凉亦漂亮”
阿清在朋友圈发表了这条说说,配图是哥哥张国荣的一张剧照。照片里的哥哥笑起来明亮又温柔,自带复古和贵气的绅士风。
阿清很喜欢张国荣,因为她的一位故人神似他。他们曾经都有一颗干净纯粹的心,就像那种即时烧水壶,遇到谁都会热情高涨。
可惜命运总是难以捉摸,又有谁能真的看破呢?
阿清已经五十多岁了。看手机开始需要戴上老花镜,恨不得把字体放到最大。但是她有一颗不服老的心,她像年轻人一样刷抖音,看微博,还学会了发朋友圈。阿清的朋友常说阿清有一颗少女心。
阿清的外公曾经是地主,家里有很多的田地仆人,也有小妾。阿清的母亲是大房所生的。那个年代也讲究门当户对,自然阿清的外婆也是来自于另一商人家庭的大小姐。
大地主们需要采取联姻来维持家业。
阿清的母亲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是上过私塾念过书的。一名德才兼备的大家闺秀。没有大户人家小姐的嚣张跋扈,反而对家中的丫鬟长工也是彬彬有礼乐善好施。
后来碰上“斗地主”,土地被收,家被抄了,地主都被扫地出门。地主家的子女都被称为“黑五类”。读书受限制,很多挑粪盖房的脏活累活都让他们干,由于“成分”不好还会受歧视。
阿清的外公当时每天被土改根子“吊半边猪”,就是把一只手一只脚捆在一起吊起来,逼问家中金银藏匿地点。
土改根子也是当时一个词汇,就是那些苦大仇深特别愿意出来革命和斗争的那些农村的积极分子。下乡的工作队找到土改根子以后,就建立一种贫苦农民的串联,然后开诉苦大会,最后就是斗地主。
阿清的外公外婆时常被五花大绑拉上游街,戴着高帽子,身上挂着“打倒资本主义,打倒地主财制”的牌子。
富豪一夜之间变得乞丐不如,巨大的心理落差让阿清的外公外婆难以承受。外公被枪毙了,罪名是“死不悔改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外婆不堪受辱最后选择自杀。其他的亲人也都下放到各地,自此一大家人彻底分散。
阿清的母亲曾经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也正是在被下放的时候才遇见了阿清的父亲。现在的人只知道有个词叫“根正苗红”,却不知道“根正苗红”的下一句是“三代贫农”。
阿清的父亲就是三代贫农。
村口常年挂着横幅:“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阿清的母亲被派去负责挑粪。一开始怎么都挑不起一担牛粪,只能减少重量,晃晃悠悠的站起来,走几步一歇气。肩膀被磨出了血,手掌脚底磨起了泡,时不时还要被村里的人开大会的时候点名批斗一番。
有一次好不容易挑起一担牛粪,脚下一滑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忍不住坐在牛粪堆里大哭起来。
阿清的父亲赶着牛从此经过,看着这个细皮嫩肉,坐在粪堆哭的梨花带雨的姑娘。忍不住心生怜悯,过来帮忙挑起了牛粪转身对阿清的母亲说:“你帮我牵着牛,我来帮你挑粪。”
阿清的母亲抹了抹眼泪,看了看这个一身补丁,头发像鸟窝,皮肤黝黑的小伙。顶着满身牛粪,默默地牵起了牛绳子跟在阿清父亲的后面。
自此每当阿清母亲在挑粪的时候,阿清的父亲便会偷摸过来帮忙,让阿清的母亲牵着牛去山上吃草。挑完后找过来又一声不吭地牵着牛就走。有时候还会采一把路边的野花送给阿清的母亲,红着脸说:“你真好看,你也并没有做错什么。要坚强,也要相信曙光。”
人在最无助的时候,看什么都像救赎。
两个年轻人心底燃起了爱的小火苗。但是阿清的爷爷不同意,他觉得阿清的母亲是地主的女儿,家庭成分不好,自己家虽为贫下中农但是很光荣。阿清的父亲不管不顾,他带着阿清的母亲,两个人挖泥土脱土坯,搭建了一个小土屋算是安了家。
但是因为地主之女的身份,阿清的父亲也连带着被批斗。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看到阿清的母亲就会嗤之以鼻,指着她喊地主婆。因为家庭的突然变故,加上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歧视和打压,阿清的母亲一辈子都深受影响。
以至于后来改革开放后,已经取消了地主家庭的政治身份低下待遇。但是阿清的母亲只要一听说什么运动一来,立刻就吓得提心吊胆。一再跟人表示自己会洗心革面,绝对认同现状。
阿清的母亲怀上阿清的时候,想吃鸡蛋。但是家里哪来这个条件呢,平时都是土里刨食,吃糠咽野菜能填饱肚子已是万幸。
正巧阿清爷爷给生产队里放鸭子。一日趁爷爷回家吃饭的功夫,阿清的父亲偷摸着去鸭子常憩的水草里翻来翻去找鸭蛋。才找到一个,就远远看到阿清爷爷回来了。阿清的父亲赶紧开熘,但是爷爷已经远远看到他了。
扬起赶鸭棍就一路追到阿清家,阿清的父亲把鸭蛋藏在了床后面的墙缝里,嘱咐了阿清的母亲无论发生啥都不要承认,有机会再拿出来吃了。
进门一通翻找没有找到啥的阿清爷爷,转身对着阿清的父亲噼头盖脸就是一通骂:“你这个混小子,村子那么多能干的女子你不娶,要找个资本主义家的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要着做什么。你快说说你去鸭子窝干什么去了?是偷了队里的鸭,还是偷了队里的蛋?.”
阿清的父亲抹了抹脸上的汗,说:“爹啊,你看这媳妇怀着孕,她就想吃一口蛋。这怀的可是你的亲孙子啊,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就得了。”
阿清的爷爷是个老古董,思想极其顽固和守旧。
他坚持认为儿子这是被资本主义家的小姐给蛊惑了,转身把这个事捅到了队里。
这下不得了。
阿清的父母亲被拉去批斗了好几天,批斗的主题是:“薅社会主义羊毛”。每天天不亮就被拉走,半夜才让回来。而阿清的爷爷因为大义灭亲,还升了个小队长。
折腾了好几天,本就身子弱的阿清母亲病倒了,差点就没保住阿清这条小命。
后来阿清的父亲一气之下,带着老婆孩子举家迁徙南下,换了个地方开始了新生活。遇见人也只说自己是逃荒过来的。
阿清小时候,她的母亲从来不准她出去和别人家的孩子玩,只能邀请他们来自己家里,不可以去人多的地方,哪怕阿清只是在村里熘达,玩久了母亲就会出去寻她。阿清起初不理解为啥母亲要这么拘着自己。直到长大后听母亲讲了那些过去,才渐渐理解了母亲的苦。
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经历太多了,太苦了,太害怕了。
阿清的母亲毕竟曾经是大户人家的小姐,知书达理。所以阿清从小就被母亲教导要懂礼貌,要读书识字,要以善待人。无论顺境逆境都要经受住考验,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有了阿清后,阿清的母亲后来还在家教起了村里的其他孩子识字,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有钱的给几毛钱,没钱的给几个土豆几个瓜也无所谓。阿清的父亲则努力的早出晚归挣工分,修桥建坝啥都干。
长大后的阿清,成了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她的很多发小十几岁便嫁人生子的时候,她还在读书。她的父母亲什么脏活苦活都抢着做,但是时刻不忘告诉阿清,一定多读书,要常保持乐观的心态,看的书多了,见识多了,人的心性和眼界才会更宽广。哪怕家里揭不开锅了,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阿清多识几个字多念几本书。
现在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有千秋,只要你愿意念书,就有机会体验到大学生活。但是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是非常少的,当然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的,那些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是家里乃至整个村整个镇的骄傲。
阿清的父亲在离开家乡很多年后,也回去过几次。但是阿清的爷爷还是认为阿清的父亲不听自己的话,坚持要娶阿清母亲这个事让自己太丢人,所以阿清的父亲每次回去都要被爷爷一通责骂和驱赶。阿清上大学的事传回阿清爷爷的耳朵里的时候,爷爷已经快不行了。他躺在床上还在喃喃自语:“怎么地主的后代还能学文化?还能吃共产党的饭?”
阿清未曾见过爷爷奶奶,所以对他们并没有什么感情。
后来阿清大学毕了业,当了一名教师。认识了同为教师的老公。
八九十年代的人们,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一个含苞欲放又充满张扬的年代。对爱情的向往,没有高科技,没有手机和电脑,只有鸽子般的书信来往。很简单,很朴实,不需要说的多么天花乱坠,也不需要多少物质的加持,平淡却又不失光彩。
他们大部分人对爱情还是很含蓄,但是一样会追求让彼此心动的感觉和浪漫。
阿清的老公就是个浪漫又儒雅的人,他喜欢徐志摩。
就是那个称赞他的人认为他一表人才,是浪漫诗人;批评他的人,认为他是一个“渣男”,逼迫原配张幼仪打胎无法原谅的徐志摩。
阿清老公追阿清的时候,喜欢给阿清念:
“我等候你。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你怎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我守候着你的步履,你的笑语,你的脸,你的柔软的发丝,守候着你的一切;希望在每一秒钟上枯死──你在哪里?我要你,要得我心里生痛,我要你火焰似的笑,要你灵活的腰身......”
浪漫又赤裸。让阿清羞红了脸。
阿清的老公还喜欢张国荣,他会带着阿清的母亲去看张国荣的电影,听张国荣的歌。也因他与张国荣有几分神似,笑起来温暖又治愈。所以阿清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张国荣。他的所有歌曲,电影都会听都要想方设法去看。张国荣后来抑郁自杀了,阿清还在家哭泣了一整天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阿清与老公从恋爱到结婚,相敬如宾,和如琴瑟。
两个人后来生了一女,还送了女儿出国留学。
美好的爱情到这个时候应该是两个人相伴到老,携手度过了一生。
但是并没有,阿清老公在女儿出国后,向阿清提了离婚。理由是他觉得自己好像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年轻有朝气,像极了年轻时候的阿清,但是却又不是阿清。
这个理由有些强词夺理甚至有点滑稽。
但是阿清听到这个消息并没有哭也没有闹。
她说:“你从年轻到老都疯狂的喜欢徐志摩,你向往徐志摩短短的一生却不断追求‘真、爱、自由’。就算你不遇见林徽因,也还是会有陆小曼。只是她出现的比我想象的时间要晚一些。可惜我不是张幼仪,也庆幸你没有让我成为张幼仪。”
“余生可量,不如自在。”
人到中年却离婚了,自然劝阻的人都来了。大家不理解:“风雨几十年都过了,怎么就不能过完以后的日子?在这个年纪选择离婚这条路,女人是要背负很多的压力的,会过得很不容易。”但是阿清不以为然。
她说:“合则聚,不合则散。如果只是想浑浑噩噩地混完以后的年月日,很好混,今天吃饱喝足,不管明天事儿;说不容易,是因为想要活得有质量,体面而愉悦,这就要劳心劳力。我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可靠的经济保障。为什么要余下的日子强迫自己数着天的熬呢?”
阿清的父母亲,给阿清带来的性格影响是一辈子的。所以她不仅自信善良,又足够淡定从容。
阿清觉得,到了这个年纪分开,有遗憾也好,有悔意也罢,都已经不重要了。与其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过去耿耿于怀,不如潇洒一点转身,好好去经营自己余下的日子,好好爱值得爱的人。爱情是充满变数的,既然对方已经不爱你了,与其假装恩爱,相互折磨着,不如拒绝凑合,勇敢地转身。给自己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也给对方一个机会。
体面地说再见,总好过苦苦的纠缠,因为这很有可能,连仅有的美好的回忆也一同失去。
她只问了女儿的想法。女儿说:“只要你们俩觉得开心,那我就是开心的。你们俩虽然分开了,又不是代表我没有爸爸妈妈了。你不需要问我的意见,遵从你自己的内心就好。”
阿清很欣慰,对她来说,只要女儿理解自己,其他人的看法并不重要。如果当年父亲在乎外人看法,也嫌弃母亲是地主家女儿成分不好,那哪来的自己呢。
她与先生和平的离了婚。住了多年的房子留给了阿清,因为她已经住习惯了。先生搬去了另一套一直租出去的房子。阿清除了工作,就是学跳舞,跟老姐妹们去旅游,养养花草。每天与女儿通通视频,也会出国去看望女儿,感受一番异域风情。
偶尔也会与前夫相约喝茶吃饭,嘱咐对方保重身体,聊聊女儿的近况。但是关于感情方面却从不打探和多言。
人到中年,现实大于梦想。历了生活的磨难,岁月的沧桑,变得成熟与坚强。这个世界无论怎么变,周围的人,不管怎样看我们,我们都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自能生羽翼,何必仰云梯。
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张国荣
上一篇:我曾被拐卖的经历
下一篇:找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