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亲历故事返回首页
有天我和一位朋友说事情,他忽然说了句:“你的自信总是出人意料。”我很诧异。我说:“这和自信有啥关系。”他说:“自信的人才会这样想,不自信的人就是另一种思路。”
他以前也说过我很自信这样的话。和他认识好多年了,我知道他是这样认为才会这样说,但以前我没有深想过这个问题。
我知道我不自卑,但我并没觉得我很自信。我问老公觉得我自信吗?老公说:“当然了,你一直都很自信啊。”
我更加诧异。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都觉得我很胆小,我不知道从何时起我的这份胆小竟然长成了别人眼里自信的模样。
昨天我想了很多。有几件幼年时的小事,虽然事情很小,但我却一直记得没有遗忘,每个画面都像刻在脑海里一样,没有被时间磨损,至今依然无比清晰。水有源,树有根,我想如果细细探究,也许这几件小事是促成我形成现在这种性格特征的原因。
今天就说说这几件小事。
我虚岁四岁时,弟弟出生了。弟弟出生后,我被妈妈送去了姥姥家。
我去姥姥家有两个原因,一是那时候爸爸在部队,妈妈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实在有点力不从心。二是弟弟出生前我刚结束一年多的住院治疗,刚从北京的军区医院回家不久。
我出生不长时间就有算命的说我是童子,要送去寺院不然活不过一轮。妈妈当然没把我送去寺院,但我后来接连生病,这次病好后奶奶怕我再有什么闪失,又去找人算命。那人让我去姥姥家待几年,他说我和姥爷缘份深,他能护住我,等我上学时也开始起大运了,那时根基也稳了,再把我接回来。
我刚去姥姥家时,每晚睡觉之前都要大哭一场,姥姥说是那种无论怎样哄也哄不好的哭,每晚都是哭累了再睡。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才慢慢好转。
小孩子天然的依恋妈妈,因为妈妈是小孩子安全感的来源。我一周岁多点就开始住院,部队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但看在我年纪太小,我们又来自外地,医院特别照顾,允许妈妈白天在病房陪我,但晚上必须离开。
妈妈说我住院的一年多,每天晚上她走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往下掉。后来的好多年里我都不喜欢傍晚,每到傍晚情绪都特别低落,大概就是幼年时的那段经历留下的阴影投射。
小小的我,好不容易病好了,出院了,和妈妈没待几天,又被送走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心里一定很委屈,也一定很不安。生物的本能,在睡觉的时候最需要安全感,可妈妈不在身边,我又能怎么办呢,只能用哭来发泄这种不安的情绪。
后来我和姥姥姥爷熟悉了,晚上睡觉之前也就不再哭了。
我在姥姥家时,除了姥爷上班的时间,其余时间我几乎都粘在姥爷身边。姥姥太忙,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没有时间陪我玩儿。姥爷只管上班,不管家务,姥爷有时间陪我玩耍,带我到处去转。
那时候每天早晨姥爷上班,我都要把姥爷送到工厂门口。家属院和工厂就隔一条马路,相距并不远。姥爷走进工厂,拐过那个弯,我在门口就看不见他了。每次姥爷拐过那个弯之后我都会放声大哭。现在闭上眼睛,我依然还能看见那个嚎啕大哭的我,那个小小的我,站在那里,哭得那么伤心,哭得那么无助,哭够了,我就擦擦眼泪,转身回家。
这样的场景,每天上演一次。
后来我上初中的时候,姥爷和我说,每天我在大门口一哭,他的心就揪成一团,他拐过弯就在墙后看着我,看我不哭了,回家了,他才放心去办公室上班。姥爷说那时候就想着自己是厂长,不能带头违反纪律,不能带孩子上班,现在想想,让孩子天天这么哭,真是作孽啊。
那之前我以为姥爷不知道这件事情,因为那时候送他上班我并不在他面前哭。因为我知道,哭也没用。哭,姥爷也要上班,也不会带我去上班。哭,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离开妈妈的孩子,心里总有很多委屈。
这样的哭大概持续了一年。
小学开学的前两个月,爸爸妈妈把我从姥姥家接了回来。
妈妈生完弟弟,休完产假后,就在她单位附近找了看孩子的李姥姥,每天把弟弟送去那里。
奶奶把我带到一岁多,直到我生病住院,但奶奶没有带过弟弟。我是奶奶十几个孙辈里唯一带过的孩子。
我回来后,爸爸妈妈上班,弟弟去李姥姥那,家里只有我自己。我至今也不清楚当时他们为什么不让我去奶奶家,而是把我锁在家里。也许他们觉得把我放在家里没什么问题,这样最省心。
那时候爸爸在院子里挖菜窖,挖出来的土就堆在院墙边。每天吃过早饭,爸爸妈妈带着弟弟去李姥姥那里,然后去上班。在院门被他们锁上的那一刻,我便飞快地跑到院墙边的土堆旁,沿着土堆往上爬,爬到土堆的最高处,正好能看到院墙外的马路。我站在那里,看着爸爸妈妈的自行车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最后在路的尽头消失不见。
当他们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不见的时候,我就放声大哭。一如当初在工厂门口的我。
和当初一样,我哭够了,擦擦眼泪,从土堆上下来,该干嘛干嘛。
我从没和爸爸妈妈说过这件事,他们并不知道。
长大后我无数次的想过这个问题,当初为什么要哭,又为什么不告诉他们。
我觉得哭是因为我对现状不满,不告诉是因为我知道那并不能改变什么。虽然那时我还很小,但潜意识里我已经知道我改变不了别人的决定。住院时的我,知道我改变不了妈妈每天晚上的离开;在姥姥家的我,知道从此我只能和妈妈分开;在工厂门口的我,知道姥爷不可能不上班,也不可能带我去上班;在院墙上的我,知道我只能自己在家,我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我对这些结果不满,我可以表达不满,但别人不会为我改变,既然别人不会改变,也就没必要在别人面前表达。我只能自己给自己找开心,找我自己喜、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就像我上学前的那两个月,我挖遍了我家院子里所有的老鼠洞。我见过老鼠幼崽各个时期的样子,从完全透明,到长出绒毛,到皮毛长全,每一个阶段的小老鼠我都挖到过。那时我发现老鼠洞的能力不逊于猫,那时我捕老鼠的能力也不逊于猫。我怕被老鼠咬,我是不用手抓的,我用木棍夹,夹得又准又快。我把捉到的小老鼠放在一个铁盒里,等弟弟回来给他看,抓到的大老鼠被我就地处决。
多说一句,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我为什么对老鼠有那么深的厌恶。如果说是因为老鼠太丑了,那癞蛤蟆也不比它好看呀。癞蛤蟆在我眼里都是柔弱的,呆萌的,我都要保护它,不让别人伤害它,但老鼠真的是让我太讨厌了,我无法忍受它在我的空间里存在。
爸爸妈妈没有因为我满院子挖洞而训过我,现在想,这一点也很难得。
不管现状如何,都不要期望别人为自己改变,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做自己能做的,想做的,愿意做的事。可能这就是童年的经历在潜移默化中告诉我的道理。
这么多年,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我也一直都是这样。我做我能做的,我想做的,我愿意做的。我不会要求别人为我改变,我也不会委屈自己为别人改变,大家就在各自舒服的状态中找可以相处的方式,如果找不到,那就不必相处,各自散去,各自安好。做事情之前我也不认为我做的事情一定会成功,我会先想这件事情不成,最糟的结果是怎样,我会问自己这么糟的结果能不能承受,可能会承受这么糟的结果还想不想尝试,如果我的心还是想,我就会去做。我的性格一直都是做就尽力去做,不做就放下不想。
写到这,我还是不太清楚自己算不算自信,但我很清楚我不自卑,我也很清楚我与自己的相处很舒服。
自信原本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
简单地说,自信就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
不管自信是更多的来源于先天的特质,还是更多的来源于后天的培养,自信都和对自我的认知密不可分。
最后把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送给大家: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上一篇:亡人托梦说风水
下一篇:鬼怕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