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才能被救赎

亲历故事返回首页

这几年接触心理学,发现有些不好的事情,本来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比如创伤的代际传承。

今天写这个故事,也是希望做家长的可以更好地觉察到自己的无意识行为背后的潜意识。为了保护来访者,故事中人物的年龄、学校、地点、时间都进行了变化。

1

今天是立秋,晨晨奶奶特地炖了润肺防燥的银耳雪梨羹,还加了几片黄芪补气。看到晨晨慢条斯理地吃完了一整碗银耳雪梨羹,晨晨妈妈薛琳和婆婆两个人四目相对,发出会心的微笑。

回想起半年前的煎熬,薛琳全家人对于现在的岁月静好,充满感恩,甚至有点劫后重生的庆幸。

那时候,晨晨被诊断出抑郁障碍和厌食,薛琳一家人每天都生活在担心焦虑中,丝毫不敢松懈,时刻关注晨晨的一举一动。因为薛琳夫妇俩人查资料发现,无论是抑郁还是厌食,都存在死亡风险。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上初三的晨晨有一天在体育课上跑完800米以后,毫无征兆地晕倒在跑道上了。薛琳当时正在上班,接到班主任电话,如同遭到电击,手脚发软,差点也昏过去。

还好学校老师一分钟也没有耽误,及时开车送女儿去了最近的三甲医院。经过急诊科医生的输液救治,血压、心跳终于恢复正常,女儿慢慢苏醒了过来。

医生告诉薛琳说晨晨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昏迷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排查。抽血化验血常规、电解质、血脂、血糖、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脑电图、腹部B超、胸部CT、MRI等一系列检查做下来。医生初步诊断晨晨是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贫血、消瘦、月经失调;昏迷原因初步考虑是水电解质紊乱导致的。

第二天情况稳定以后晨晨被转入病房住院治疗。每天通过鼻饲管强制性输入二千八百千卡的热能,一个多星期以后,晨晨的体重从原来的三十五公斤上升到三十八点五公斤。在排除了结核、消化道疾病、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可能性以后,床位医生考虑晨晨很可能是厌食症,于是申请了心理科医生会诊。

心理咨询师李晓详细询问了晨晨发病之前的饮食、睡眠、学习、家庭教育、个人成长、性格、兴趣爱好、交友等等情况,甚至还问了父母亲的关系,母亲怀孕时的健康状况以及分娩史。晨晨还填写了健康问卷抑郁自测量表。差不多花了近一个小时。

然后心理咨询师李晓告诉薛琳,根据汉密尔量表测试,晨晨符合中度抑郁障碍同时伴有厌食症状,需要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

薛琳怎么也想不通,从小健康优秀的女儿怎么会得抑郁症!薛琳夫妇内心很抵触医生的诊断,出于理性和谨慎起见,他们两人还是带女儿到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挂了专家号。遗憾的是,精卫中心医生给出了同样的诊断和治疗意见。

晨晨住院期间,除了药物治疗和营养治疗,同时还有每周三次的心理治疗。

李晓温和地询问晨晨:“看到食物想吐,有多久了?”

晨晨低着头用很轻很轻的声音答到:“记不清了。”

“大概有多久了,半年,一年,还是更久以前?”

晨晨还是摇摇头,表示记不清楚了。

咨询师换了个方式继续询问:“你第一次不想吃东西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看到晨晨眼神迷茫,表情漠然,陪同在一旁的薛琳是又心疼又着急。她想起家里发生过的一件事,可能与女儿厌食有关,就告诉了咨询师详细过程。

2

那是个星期天,晨晨的一个好朋友过生日,她一大早去了。

那段时间,薛琳单位正好特别忙,薛琳几乎天天加班。那天回到家近九点了,薛琳进门的时候,就看见平时老实巴交的婆婆,正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对晨晨父亲哭诉。大概意思是说自己老了,没用了,做的饭也没有人愿意吃了,这个家待不下去了。

晨晨父亲王正东整张脸红红的,说话有点大舌头,估计喝了不少酒。他让女儿向奶奶道歉。晨晨一脸不情愿,含含煳煳说了声对不起,也算是勉强道歉了。

平时挺宝贝孙女的婆婆那天晚上却一反常态,不依不饶,继续哭诉说:“孩子大了,翅膀硬了,眼里只有朋友,出门的时候连招唿都不打!”

晨晨委屈地分辩说:“我出门的时候明明有和奶奶说再见的!是你自己耳背没有听见!而且我昨天就说过今天不回来吃饭的。”

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婆婆就象有鬼附身一样,干脆坐到地上开始边哭边嚎:“老头子啊!你快来带我走吧!免得在这里受人气!看人脸色!”

薛琳那天人非常疲惫,又没来得及吃晚饭,脑子反应有点木;加上又是头一次看到婆婆像发了疯似的唿天抢地撒泼,薛琳当时整个人的状态完全是懵的,目瞪口呆地杵在客厅门口。

听到女儿连声惨叫,薛琳才被惊醒,只见一向温和的王正东像疯子一样,居然用皮带在狠狠地抽打女儿。反应过来的薛琳马上扑上去,挡住了丈夫。女儿躲在薛琳身后,浑身发抖,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王正东那天晚上和他母亲一样,也象中了邪一般,眼睛充血,暴跳如雷,责怪妻子不该护着女儿!最后硬逼着女儿把中午、和晚上的饭都吃了。

薛琳想阻拦丈夫,却遇上婆婆恶狠狠的紧盯着自己的目光。薛琳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哆嗦,生性有点懦弱的她,就不敢多说什么了。

那天晚上已经在朋友家吃过晚餐和蛋糕的女儿是一边哭,一边打着恶心的嗝,在父亲的强迫下吃了两小碗米饭。

3

李晓听完以后,觉得这件事应该是晨晨出现厌食症状的重要原因;而且留下了严重的创伤。晨晨的潜意识出于自我保护,完全屏蔽了关于这件事的记忆。

李晓建议晨晨的父母多了解一些青少年心理知识,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经过对晨晨的多次心理咨询以后,李晓发现这一家人总体上并没有明显的问题。晨晨父母是研究生同学,毕业以后都找到了比较好的单位,顺利留沪成为新上海人。十多年来,两个人结婚、买房、生孩子,收入也是随着职务提升稳步增加。除了那次偶发事件,平时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父女关系、母女、祖孙关系也都比较融洽,可以说是一切都顺风顺水。

唯一的遗憾是王正东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那一年王正东刚刚考上重点高中。薛琳和王正东结婚以后,婆婆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搞卫生,尽心尽力。晨晨可以说是婆婆帮着一手带大的,祖孙两人感情挺深的。一家人平时和邻居相处都挺和气的。丈夫王正东因为经常出差,每次回来对女儿可以说是百依百顺。

事情发生的第二天,爸爸和奶奶看到晨晨不敢和他们同桌吃饭,害怕躲避的样子,他们也是发自内心的非常懊悔和愧疚,两个人都真诚地向孩子道了歉。

既然是一个相互关心爱护的家庭,那么怎么会突然发生家暴孩子的事情呢?还把孩子搞抑郁了呢?

这让李晓感到困惑,马上整理了资料申请了个案督导。

督导老师是李晓大学时的研究生导师。听完案例报告,导师问李晓自己的看法。

李晓说:“我想到三点原因。一是,晨晨对自己的期待比较高,希望考上上海中学。升初三以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二是,晨晨从小到大很受宠,现在正好是青春期,有点小逆反。有时候和家长说话会表现得不耐烦,会嫌奶奶唠叨。那天早上奶奶和爸爸对她说话,她有点爱答不理。晚上回来接听同学电话的时候,又欢声笑语。可能这些言行举止让爸爸和奶奶的自尊心、感情上是有挫败感的。但是又没法说,毕竟这么小的事,说出来显得自己气量小,和孩子斤斤计较。其实平时也是有积攒了一些对晨晨的不满的,那天晚上借着机会爆发了。”

督导老师点头认同李晓的说法:“对,这可能是一部分的原因。”

李晓继续说第三点可能性:“隔代抚养和分离的问题。晨晨的爸爸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妈妈经常加班,实际上奶奶成为晨晨主要的照顾者。如果晨晨真的考进上海中学,那个学校离晨晨家特别远,势必会住读。这就会面临一个分离的问题。奶奶十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围着孙女转的生活。一旦晨晨住校以后,奶奶一方面会比较孤单,失去生活重心。另一方面她作为照顾者、付出者的身份价值感会严重削弱。在潜意识里面,奶奶可能有失落和担心,担心自己没有价值以后,会被孩子在情感上抛弃。”

李晓补充说:“我每年都会接到许多厌学的案例,其中有几个高二的学生,他们出现厌学、自我妨碍,就是与潜意识里面没有办法和家庭分离有关。”

督导老师同意李晓的看法,同时提出了新的观察角度:“晨晨妈妈说,那天晚上婆婆和丈夫两个人发疯的样子,好像中了邪,鬼上身一样。你怎么看?”

“啊?!”李晓愣住了,这方面自己还真没有想过。

督导老师问李晓:“这几年,你也接了不少厌食症的案例,晨晨的案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李晓想了想说:“大多数厌食症患者是年轻女性,从事艺术工作的模特、演员和视频主播,也有少数艺考生。她们对于瘦的追求有严重偏执,还有她们从一开始出现症状,发展为重度营养不良,时间比较久。像晨晨这样的比较少。”

“住院期间,晨晨她一口米饭都不碰;她原来特别喜欢吃的蛋糕、冰淇淋,现在看到就打恶心。这些都是她那天吃过的食物。”

李晓又补充说:“晨晨真的是非常聪明。据她妈妈说她的学习成绩,还是保持在年级前十。”

督导老师无奈地晃晃,苦笑说:“是啊!有时候聪明人特别擅长把自己玩死!如果她没有那么高的功能的话,也许早就被发现异常,及时治疗了。”

督导老师说:“晨晨表面的创伤背后可能有更深的主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探寻。王正东父亲去世时的具体情况,你好好梳理一下。”

督导老师继续启发李晓去看到这个家庭中被咨询师李晓忽略的角色——王正东的父亲,这位为家庭作过重要贡献的成员。

4

“王正东父母都是农村的,那年王正东考上重点高中,他父亲送他到学校以后,在回来路上遭遇车祸死亡的。因为那个司机是酒后驾驶,负全责,他为了取得谅解书,赔了不少钱给王正东母子。王正东后来上大学期间的所有费用也是用的父亲的车祸死亡赔偿款。”

“你发现了什么线索没有?”

李晓想了想,还是毫无头绪,无奈地摇摇头。

督导老师提示李晓:“王正东父亲的去世,对于他们母子两人来说是非常大的创伤,这个创伤一直都在,只是被压抑了,隐藏在他们的潜意识中。”

李晓说:“老师,我明白了!这个不被看见,没有处理过的创伤就像摸不着、看不见的鬼一样,在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跳出来干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破坏正常的生活。”

督导老师继续问李晓:“那你说说看,晨晨被家暴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最近,而不是去年或者中考以后?”

名师出高徒,李晓不愧是北大的高材生,在第二次督导前,终于找到了整件事情背后隐藏的逻辑和重点。

晨晨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以她的成绩,只要不出意外,考上上海中学的可能性很大。

在意识层面,爸爸和奶奶都觉得孩子学习好,能够考上重点高中是好事,没有理由反对。

然而在爸爸和奶奶看不见的潜意识中,它记住的是王正东父亲发生车祸,正好是发生在孩子考上重点高中这件好事情以后。他们把两件本来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联系捆绑在了一起。背后的逻辑是:如果当年王正东没有考上重点高中,父亲那天就不会送孩子去学校,也就不会在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一家人就能生活在一起。所以,福兮祸之所依也。

王正东和他母亲,现在的生活越幸福,潜意识中对于早早死去的王正东父亲的歉疚就越多,对于失去家人的恐惧也越大。

同时,福祸无常、福无双至、福兮祸之所依,这些观念世代传承,悄无声息地潜伏在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心中、脑子里面,深入骨髓。谁还没有读过《塞翁失马》呢!

难怪读研究生的时候,老师一直教诲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咨询师。

内疚和恐惧就像是深藏在王正东和他母亲心中的内鬼,无法被看见,却又真实存在着。

所以在晨晨准备考重点高中的节点上,奶奶和爸爸出于对家人的爱,出于对家人死亡的巨大恐惧,潜意识中创伤被激活。他们那天的行为完全不受理性控制,无意识中通过家暴孩子,让孩子生病,来达到防止更大悲剧的发生。

福兮,祸兮?是焉,非焉?

5

李晓在督导老师的指导下,调整了咨询方案,增加了包括晨晨奶奶在内的全家人的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的频率从一开始的每周一次,随着情况好转逐步调整,一个月后两周一次,三个月后一个月一次。期间王正东还带着一家人回老家祭拜父亲和其他祖先。

看见即是疗愈!创伤背后隐藏着家人深深的爱护!

隐藏的创伤在被看见以后,得到修复,慢慢转化为滋养的力量。

今年夏天,晨晨虽然没能考上了上海中学,但是考上了离家比较近的另一所重点高中。

马上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了,祭拜一下我们的祖先,感恩他们长久以来的庇佑!也是对自我心理情感的一种抚慰与疏导。

上一篇:弥补我在前世留下的遗憾

下一篇:偏儿不得偏儿济

请勿长时间阅读,注意保护视力并预防近视,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