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钩下的怨魂
亲历故事返回首页
今天的故事是在昨天的宴席上边吃边聊聊出来的,话题原本聊的是老城改造,然后引发到一些老邻居的悲喜,今天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根据故事梗概我们把时光年轮倒回去,讲一个老城里的悲剧故事。
徐家在老城有四间公房,就是房管会的房子,很小,跟乡下的厢房差不多大。有两个儿子,便于叙述,大儿子就叫徐大吧,小儿子叫徐小。徐大在城西商店上班,以前再小再破的商店都是国营单位,小热门,后来大儿子荣升为城西商店负责人,大小是个长,娶的老婆自然是城里的姑娘。
徐小是教师,不过那时的教师是臭老九,有路子的人都投笔从厂或是从商,可不是现在的从商哦,就是商业部门,没路子的人正如徐小一样,老老实实待在教师岗位上,就职附城一所小学。那时的城里姑娘不是很稀罕教师,何况就职的学校也不显眼,不过比起城里一大批待业青年要好得多。徐小的婚事属于高不成低不就,后来徐小娶的是学校附近的村花。那时候的城乡差别不是很大,乡下穷,城里也穷,每天照样有很多城里人家到菜市场捡菜叶边吃。所以徐小当时娶到一名村花,他不亏。
但比起大哥大嫂,很显然当时徐小两口子要逊色不少,但两兄弟怎么说都是血亲,依然兄友弟恭。而两妯娌就不一样了,大嫂仰仗着徐大一店之长的官衔,有意无意来几回俯视一下徐小两口子。徐小是门外汉,没那么多花花肠子,即便有所觉,毕竟他是喝了墨水的男人,他也不当回事,一笑而过。可他老婆是个普通女人,没那么大度,对于大嫂有意无意的俯视,她从来没回过一次仰视以示对大嫂的尊重,她来个指桑骂槐,打鸡骂狗,妯娌俩算是掐上了。
每次都是大嫂开个头,小弟媳含沙射影给堵回去——你以为你高人一等,我不认为你出人头地。在桌子面前,你我都是板凳。神马东西!
后来两妯娌明火执仗干起来,从口水战到肢体碰撞再到大动干戈,两人活脱脱成了翻毛鸡,几乎每次都是小弟媳战赢,理一理头发,捋一捋衣服,拍一拍灰尘,连藐视一眼都懒得给大嫂,甩一甩头抬腿进屋,留一声“砰”响,威武霸气的关上门,将战败的大嫂隔离在外。
当然,两人闹成这样,都是男人不在家的时候。公公没退休上着班,婆婆整天就是义务劳动。和我婆婆一样,我婆婆义务劳动十八年,那个年代的事有些令人费解,但大公无私的精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能有人说既然两人如此不睦,分开就是了?一个字——“穷”,那时候的老城区,房子小而紧凑,航拍的话一定像蜘蛛网一样,普通人家,哪有房子让他们分开住?
我问到底什么事情非要这么闹腾呢?几个人说都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正好搁在这两不省事的妯娌身上,要是有一个省心的,这些事就不是个事,要不然“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这话哪有出处呢?再一个就是那时候待业青年都好多,哪有正事安排给这两妯娌,要是有家人在工厂,还能拉关系做个家属工,徐家两儿子的单位不存在有家属工,妯娌两都是闲的慌,无事生非罢了。
到这里插个小曲。徐家老公公原来在城西食品公司上班,卖猪肉的,掌管秤杆子,称几百斤猪肉时用一把很大的星杆秤,要几个人抬着才能秤。后来有了带四轮的磅秤,笨重的大星杆秤就彻底下岗了,放在公司角落里天天以灰洗面,无人问津。老徐就叫几个人抬着这杆秤一道回家,叫儿子在墙上钉几枚钢筋,就把这杆秤挂在那儿了,算是这个老搭档功成身退。
妯娌两最后一架打的也是男人们都不在家,大嫂败的一塌煳涂,衣服扯碎了,落出不该暴露的地方,她认为颜面扫地,无以面对一店之长的丈夫。
到了夜半时分,大嫂悄悄的爬起来,在层层厚厚的夜色推怂下走向那杆静悄了两代人的星杆秤,将自己的颈部挂在称钩上。也不知经历了怎样的痛苦,经历多长时间的煎熬,才结束了自己。
后来小弟媳被那把星杆秤也魔怔住了,时不时疯头傻脑,讲煳话,乱比划,有时是大嫂的语气和形态。自然有人说这可能是大嫂做鬼也不放过她吧,生时互掐,做鬼留魂还是掐。
按照看事人的指点,烧纸都是一大花篮(这边农村现在还用,竹篾片编的,很大)的烧,徐小叩头赔礼道歉。但小弟媳还是时好时坏,一直到死。
是不是应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到底谁是赢家?
宴席上有人喝了口酒,夹了口菜,咕吱几声吞下肚里,边擦嘴巴边邪祟地说:可能那把秤上有冤魂,你想啊,那把秤秤过多少被宰的猪?老徐就不该拿回家。正好两媳妇正气不足邪气有余,撞上了。要不然那些个事根本就不是个事,更不是要命的事。很多人真正碰上要命的事,不都是挺过来了吗?那叫什么,正气!坚韧!
有人抱手托腮郑重地点点头,有人半怀疑半附和“是吧,是吧”。而我,因为这件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整理给大家,且听且消遣,如有思悟,亦是我的福报。
这世上很多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无法界定。抛开真假,且论“家和万事兴”,这是人间通俗的道理,可以确定,不容置疑吧。今天的这个故事简单,但里面有这个道理。
去年的祖辈故事里说过,老城里有我们张府过去的辉煌历史,也有辉煌后的凄惨悲凉,皆因我的婆婆和大婆婆还有老太太三个女人一台戏导致了家势败落。最繁华也是最悲凉,所以女人不要小肚鸡肠,成为繁华和悲凉之间的催化剂。
再说上一个故事里的丛华,她事事都要讲个理,以理论事,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她从来不输一个“理”字,但她面对毫无道理可讲的二嫂时,她选择了装气,与饭一同消化,最终成就的是自己的“德”,有德就有福报。
人在做,天在看,希望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德就会一步步靠近你,最终你自己或是你的子孙后代就是福报的受益者。
最后借用网络语与大家一起共勉,一个家最好的相处模式:琐事不争,大事不责,遇事一起扛。
上一篇:童子命之竹人替命
下一篇:辟邪的桃树枝